新聞

2022年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滬江小學 - 2022年1月
建立終身閱讀習慣 以跨學科閱讀 構建立體知識技能
身處於21世紀知識型社會,閱讀能力是決定個人競爭力的關鍵核心。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能夠從中認識自身周遭以外的世界,拓展生活經驗,因此滬江小學重修圖書館,為學生打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並享受閱讀的樂趣。
校監林貝聿嘉博士帶領重修圖書館
閱讀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以閱讀帶動學科發展有助拓展學生對知識的廣度及深度,為此鍾振文校長非常積極推動圖書科的發展。「創設舒適的閱讀環境對於培養同學的閱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校監林貝聿嘉博士發起了重修圖書館的籌款活動,集合法團校董會及家長的善款共130萬元,並在教育局的協助下,由校董畢翠文則師及其丈夫著名建築設計師何周禮先生親自設計翻新。」鍾校長指出,培養閱讀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營造良好的閱讀氣氛有助吸引學生到圖書館閱讀圖書。
另外,學校亦善用捐款購入不同的閱讀資源,藉以豐富學校藏書的種類及數量,包括中華文化、中國歷史﹑視藝及STEM,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鍾校長表示:「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團隊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閱讀策略,結合課內外的閱讀活動,培養高階思維能力,深化閱讀的成效。」
穩固閱讀技巧 應用至學科學習
學校在本學年於全校推行「喜·悅之旅閱讀計劃」,鼓勵學生多閱讀,從而建立終身閱讀的習慣。圖書館主任郭健嬣老師指出:「我們設計了校本閱讀冊,各級以不同主題吸引同學。在一、二年級,我們期望同學能夠開心愉快地開展他們的閱讀之旅,因此以『主題樂園』作為意念,透過繪本、童詩等文本引導他們進行閱讀;及至三、四年級,我們便以『旅行』作為主題,讓同學透過閱讀名人傳記、地理歷史相關的讀物,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底蘊;五、六年級則走出世界,帶領同學探索宇宙的知識,閱讀更多的科學相關的讀物。」透過介紹不同的類型的文本及小說,有助拓展學生閱讀的廣度及深度,讓他們從不同領域獲取和建構知識。學校亦引入電子閲讀平台,如「Raz-kids」,讓學生就着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題材的電子書,而且多媒體電子書配以錄音、短片,推動自主學習。
另外,學校每星期亦設有一節圖書課,讓學生愛上閱讀,並以有系統與理論的閱讀策略作為基礎,建立學生穩固的閱讀技巧。鍾校長深諳,要讓學生愛上閱讀,首先要讓他們學會如何閱讀,因此在圖書課中,老師亦會教授圖書的基礎認知及閱讀策略。「例如在初小階段,會培養他們對圖書的正確態度、讓他們藉着封面及書名預測內容及結局等。在高小階段,同學便需要學習從讀本中尋找關鍵字、中心句等。在這些過程中,同學可以鍛鍊蒐集、理解、判斷資訊的能力,同時激發創意思維。這些閱讀策略更能應用在各學科學習裏,培養共通能力。」
跨課程閱讀 拓闊知識基礎
除了要學會閱讀、喜愛閱讀,還要掌握「從閱讀中學習」的技巧,因此學校亦非常積極推動跨課程閱讀,以提升整體學習能力。「我們以成長小說《尋水之心》作為跨學科學習的文本,結合圖書、中文、數學、常識及電腦,於四年級開展為期一年的學習活動。」林淑操副校長坦言,對於小學生而言,以成長小說作為閱讀文本有着極大挑戰,除了字數較多外,更因為當中涉及一些現實中的黑暗面,如戰爭、死亡、逃難等,但主角面對逆境勇往直前的堅毅精神,正正是學生值得學習的可貴之處。
「我們特意配合四年級常識科有關水資源的課題,首先建立同學對水資源的基本認識,讓他們了解乾淨的食水並非唾手可得。接下來,我們便與圖書課合作,推介有關『環境教育』主題的書籍,強化同學的環保意識及加深對節能的關注,並為《尋水之心》的學習作鋪墊。另外,我們亦設計了有關用水考察的專題研習,讓同學運用數學有關容量的知識,設計量杯。」鍾校長指出,在章節精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活用圖書課上學習過的閱讀策略,如從關鍵字以了解人物性格、以故事結構圖梳理發生時間等。而為了引導他們易地而處,產生同理心,蕭燕唐老師更將VR元素融入,讓學生透過虛擬實境認識及了解南蘇丹的實際環境,同時使得整個跨課程閱讀活動更為完滿。
學生除了在知識及技能上有所增長外,在價值觀上亦有所改變。「香港是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所以很多孩子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並不珍惜,但當他們知道世界上原來有些孩子連一些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如水都沒有時,他們便會學會珍惜。」鍾校長補充道,有些學生在活動完結後,更會自發地在網上向聯合國難民兒童基金會或Water for South Sudan捐款,可見這個學習活動對於學生的價值觀建立有着莫大裨益,教育局更將此作為跨學科學習的示範教案,對於學校及教師而言無疑是一種肯定。
多元課外活動 支援音體發展
鍾校長表示學校除了重視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外,還注重藝術教育,學校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設立中樂團、管弦樂團、武術隊等,合共250項課外活動,因此圖書館購入大量與音樂、體育等相關的圖書,支持學生進行自主閱讀。